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金余一的博客

往日事,今日情,总想做点事情;说的文,解的字,岂敢卖弄文字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 
 

《趣读汉字》序  

2018-02-02 17:18:36|  分类: 趣读汉字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《趣读汉字》序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郝铭鉴

鲁迅先生写过《门外文谈》,谈的就是汉字。先生是章太炎的入室弟子,尚且自称是站在“门外”的,我这个没有文字学背景的人,当然连“门”也摸不着。为本书写序言,实在是一件冒险的事。

德生、配书二位上一本书《趣说汉字》,也是由我写序的。当时之所以应承下来,出于两方面考虑:于私,德生兄是我的中学同学,少年时代结下的友谊,“不思量,自难忘”;于公,那本书确有可看之处,与别人分享,也是一种快乐。正因为此,在那篇序言的最后写道:“全书虽有近200篇,读来却意犹未尽,颇有被吊起胃口的感觉。还望德生、配书二位能不断‘趣说’下去。”没有想到的是,他们二位笔耕竟是如此之勤,出手竟是如此之快,《趣说汉字》还在热销之中,《趣读汉字》已接踵而至。这让我有点喜出望外。

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。世界四大文字中,汉字硕果仅存,经受了数次的挑战以后,老树新枝,生机勃发。称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,是一点也不夸张的。汉字不仅是书写符号,为中华民族保留了浩如烟海的典籍;还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,其富有哲学意味的形式和审美价值,得到了世人的公认;同时,汉字还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学术眼光,从古代的小学到今天的汉字学,汉字研究成了一门大学问。这在人类创造的文字系统中,恐怕是绝无仅有的。

《趣读汉字》和《趣说汉字》一脉相承。它表面上是趣说,骨子里是正说。趣说的目的是追求阅读效果,正说才是作者坚持的学术立场。全书可以概括为八个字:守正、出新、益智、解疑。

守正。从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开始,汉字研究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,无论依据的是青铜器铭文,还是古文经书,一切从文字的实际出发。特别是1899年以后,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和大量文物的出土,有了更多的文字实证材料,汉字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。本书的“趣说”“趣读”,可谓深得《说文解字》“说”的真髓,通过深入辨析字形结构,解读汉字的符号密码,挖掘汉字的文化蕴涵。以说“香”为例:有人以为“香”是上“禾”下“日”,义为庄稼成熟之时,经太阳一晒,香气四溢。其实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。《说文》释“香”是“从黍从甘”。“甘”者,美也,“从口含一”,即口含东西有滋有味,舍不得一口吞下去。王筠《说文释例》:“甘乃味也,味无形,故属事,不定为何物,故以‘一’指之。”在介绍古代的成果后,作者指出:许慎是以小篆为依据的,难免有一定的局限。甲骨文中“香”有三种写法,其中有的下面是“口”。李孝定《甲骨文集释》的解读是:“盖字象以器盛黍稷之属,以见馨香之意。”对《说文》以来的成果如数家珍,让今天的读者对“香”字有了更清晰、更全面的认识。出新。作者坚持汉字的研究传统,但并不胶柱鼓瑟,不敢越雷池一步。相反,无论在形式上,还是在见解上,不时可见新意。书中既有单字解说,也有双字解说,有时为了在比较中见区别,见发展,还有多字解说。比如作者把“颈”和“项”合在一起辨析,人们都知道“颈项”指的是脖子,其实颈是颈,项是项,“颈在前,项在后”。因为“颈在前”,成语有“刎颈之交”;因为“项在后”,成语有“望其项背”。这样的体例既容易理解又饶有趣味。作者还努力在观点上出新。比如在谈“顽”与“玩”的区别时,作者指出“顽”左面是“元”,右面是“页”,“元”和“页”皆可解释为“头”,可见“顽”是头碰头——两个脑袋相互顶着,谁也不肯让谁。这不正是童年时期的顶脑门的游戏吗?一个“顽”字,顽皮相和淘气劲毕现无遗。而“玩”字从“玉”,有把玩的意思。由此得出结论,“顽”尽管可通“玩”,但“老顽童”不能写成“老玩童”。这一说法是让人信服的。

益智。作为一本解说汉字的书,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就字说字的层面上,而是以字为切入点,用散点透视的方式,把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。作者的所谓“趣说”“趣读”,某种意义是通过知识含量来体现的。比如在解说“井”字时,先引述《说文》:“八家一井,象构韩形。”何谓“韩”呢?段玉裁注:“井上木栏也。其形四角或八角,又谓之银床。”原来,“韩”就是“井垣”“井幹”。接着笔锋一转,谈及唐代的画马名家韩幹,“幹”正是对“韩”的解释。又由“井”谈到凿井史,谈到井田制,谈到“市井”的形成,谈到“珍妃井”的秘闻,一路娓娓道来,不离一个“井”字。最后落在《吕氏春秋》“穿井得一人”,回到语言文字的原点。真是如走山阴道上,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。

解疑。哲学家狄德罗说过,作者在进入写作过程前,首先要明白“谁读这个”。心中有读者,才能笔下见经纬。本书作者是注意到这一点的。凡是阅读时可能生疑的地方,都会轻轻点上一笔。比如“车”为何又读jū?车者,“行者之舍也”,可以“居”。“進”字为何从“隹”?隹者,鸟也,只会向前不会后退。仅此一句便足以让人豁然开朗。在解说“上、下”二字时,作者问为何“下馆子”用“下”,“上厕所”用“上”呢?原来,旧时大户人家办婚典、庆寿诞,都是在家里举行的,显得有气派,有氛围;而一般应酬才到饭馆里面。两者档次是不一样的,所以“馆子”用“下”。同样,旧时住宅东侧建有两层小筑,雅称为“溷”,下层养猪,上层解手,如此构造,当你要方便时,自然非“上”不可。自问自答,趣味横生,平添阅读的乐趣。

作序有一大好处,可以先睹为快。看到高兴处,忍不住要多说几句。但这样未免有“剧透”之嫌。还是就此打住,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吧。

是为序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7-12-10

 

 

《趣读汉字》序

常敬宇

 

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。作为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,汉字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,而且以其独特的形式体现了汉民族认知事物的特定思维方式、文化心理特征以及审美情趣。

作为世界上仅存的并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,汉字有“历史文化的化石”之称。汉字尽管经历了甲骨文、金文、秦篆、隶书、楷书等阶段,但依然保留了它的形象表义的性质,它的形体依然保存了丰富的文化信息。可以说,每个汉字几乎都是一个汉民族历史文化信息的储蓄箱,从而积淀了瑰丽的人文景观。因此说,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美丽符号。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言:“凡解释一个汉字,即是作一部文化史。”

经时益彰、历久弥新的汉字,既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介质和载体,又是中华文化实现繁荣兴盛的根基和依托。总之,汉字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发展、文化的繁荣,信息的传递、文明的演进立下了丰功伟绩。

近年来,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与日俱增,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“汉语热”,外国人学汉语者已达四千多万人,预计未来几年将达一亿。然而,汉语汉字在外国初学者的眼里普遍认为难学,这已成为汉语国际教学的“瓶颈”。其实,汉语汉字并不难学。汉语汉字是不同于西方拼音文字的另一套语言文字系统,它有自己的构成特点和规律,同时也有自己的教学和习得规律。外国朋友只要掌握了汉语汉字的特点和规律,汉语汉字难学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。

可喜的是,金德生、刘配书二位先生合著的《趣读汉字》一书应运问世,这本书是打开汉字难学的一把金钥匙。

《趣读汉字》这本书的特点是,对某些汉字的造字源流进行了详尽的解读。首先从研究汉字的经典之作《说文解字》来说明这个汉字的最原始的构成字形,或从“六书”的造字法来说明每个汉字的最初的构成方式,进一步结合甲骨文、金文大篆,然后再用丰富的文学历史有关汉字的资料,旁征博引,多元参证,深入浅出地全面诠释它的由来始末,从构字义理到读音的演化历程,并采用了当前文字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,对每个汉字产生和发展变化,做了全面详尽的诠释说明。我们不妨看一看本书是怎样解读常用汉字“思”的。“思”这个字从汉隶到楷体字,均写作“田下心”,但若溯源到篆体字则看出“思”字原来不是“田下心”,而是“囟下心”。“囟”是什么?桂馥《说文解字义证》一书中说:“囟是首脑之上缝,象小儿头囟未合。”徐灏《说文解字注笺》说:“人之精髓在脑,脑主记忆,故‘思’从‘囟’。后来为什么字不从而从了呢?《群经正字》书告诉我们今经典‘思’字从‘田’而不从‘囟’,是隶变也。因此字原本是从囟从心的,是个会意字,表示囟与心的结合。《韵会》中说:自囟至心,如丝相贯不绝也。以上表明,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年前就已发现了人的思维是心脑联动的产物——依靠头脑考虑,辅以心灵感悟,只有这样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。这样叙述每个汉字的历史发展全貌,语言简明扼要,通俗易懂生动活泼,我们读一个汉字的全面解读,就如读一篇关于汉字的历史故事那样引人入胜,可读性很强。从而引导读者正确理解汉字,并能掌握汉字的特点和规律,以科学的方法和高效的途径,帮助中外汉字汉语学习者更好更快地学好汉字和汉语。

我认为,本书具有科学性、实用性、通俗性和趣味性,对初学汉字汉语的外国朋友来说,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,是难得的良师益友。

我有幸先读了本书的原稿,作为本书作者的同道朋友,欣喜之余,愿为本书付梓之际说几句话,以为序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79月写于澹静斋

 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04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