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金余一的博客

往日事,今日情,总想做点事情;说的文,解的字,岂敢卖弄文字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 
 

《趣读汉字》 说 “丘”  

2017-05-30 11:53:33|  分类: 趣读汉字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《趣读汉字》

         “(故事篇)

 

   《趣读汉字》  说  “丘” - jindeshen2007 - 金余一的博客甲骨文  《趣读汉字》  说  “丘” - jindeshen2007 - 金余一的博客金文  《趣读汉字》  说  “丘” - jindeshen2007 - 金余一的博客小篆“ 《趣读汉字》  说  “丘” - jindeshen2007 - 金余一的博客小篆“

 

“丘”,五画,看似简单,讲解起来比较复杂。不过,说说也蛮有趣味。

首先要说的是,古今释“丘”差别很大。《辞海》释“丘”的第一义项是“小山;土堆。”(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与之相同;《现汉》为“小土山;土堆。”)这就是说,“丘”的本义有二:一是“小山”这种自然地貌;二是人为的“土堆”。

古人是怎样解说的呢?《说文》曰:“丘,土之高也,非人所为也。从北从,地也,人居在丘南,故从北。中邦之居,在昆仑东南。一曰四方高,中央下为丘。” 《尔雅·释丘》云:“非人为之曰丘。”《博雅》云:“小陵曰丘。”以上之言皆强调一点:“丘”是自然地貌,非人力所为。

许慎解释“丘”字与众不同,颇具人文情怀。“(丘)从北从,地也,人居在丘南,故从北。”这是按小篆字形说的(甲骨文“丘”是象形字;金文、小篆是会意字)。“丘”为什么“从北从”?因为古人崇尚风水,选择丘之南向阳而居,段玉裁云:仓颉造字之初,取意于此。”(见《段注》)

接下来要说的是,历代写“丘”成了难题。自汉武帝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之后,孔圣人大名中的“丘”字,就成了避讳字的重中之重。这一来,碰到“丘”字行文就犯难了,有“开天窗”的,有用异体字的,有少写笔画的……笔者就曾在一本古籍中看到将“丘”写成“《趣读汉字》  说  “丘” - jindeshen2007 - 金余一的博客”的(少掉第四笔的短竖)。

清代诗人孙原湘(1760-1829)写有《题仲瞿西楚霸王之墓诗后》四首,其四云:“愤王墓上草先秋,如此兴亡一哭休。七十战才余寸土,八千人恨不同邱。时来雉亦烹功狗,事去人争笑沐猴。憔悴孙郎重下拜,江东归去有扁舟。”其中第四句最后一字“邱”是啥意思,难“八千人”恨只恨他们不是同姓?非也,这里的“邱”本应是“丘”。

孙原湘的这首诗,在评价项羽的诸多诗词之中很是有名的。其中三、四两句大致是说:项羽一生历经七十多次战斗,只为自己争得一片坟地。而跟随他的八千江东弟子非但无一生还,而且连葬身何处也无法得知。

那么,为什么”要写成”?《段注》云:“今制,讳孔子名之字曰邱。”原来,因避讳, 清雍正三年上谕,除四书五经外,凡遇“丘”字,并加“阝”旁为“邱”。至于为什么要加个右耳朵?笔者猜想,大该是在提醒所有会写字的人要拉拉耳朵留留神,谁不避讳准没门,哪怕姓“丘”也不行!鉴于此,姓只好改姓了。

清王朝被推翻后,有相当一部分人恢复了姓;也有一部分人怕麻烦,没把右耳朵去掉。这样一来,就出现了”“二姓并存之现状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13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