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金余一的博客

往日事,今日情,总想做点事情;说的文,解的字,岂敢卖弄文字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 
 

《趣读汉字》 邻,相接连也  

2017-05-22 17:00:47|  分类: 趣读汉字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《趣读汉字》

    邻,相接连也(教化篇)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《趣读汉字》  邻,相接连也 - jindeshen2007 - 金余一的博客 小篆“邻”

 

    邻居的“邻”,原本写作从邑粦声。“邑”表示行政区域,凡从“邑”者,其义大都与区域或组织有关。许慎曰:“五家为邻。”这是指周朝地方基层组织的户口单位。《周礼·地官·遂人》云:“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。”这就产生了“邻里”一词。

    其实,“邻”的本义当为“连”,《释名》曰:“邻,连也。相接连也。”由于居所相连接,故,邻里间低头不见抬头见,于是,《小尔雅》释“邻”为“近也”;《广韵》释“邻”为“亲也”。《书·蔡仲之命》有言:“睦乃四邻。又,左右辅弼亦曰邻。”四邻和睦相处,这是何等的友善。古人甚至把“左宰右相”密切配合也形容为“邻”。故,段玉裁指出,“(邻)引伸为亲密之称。”

    人们常说:“远亲不如近邻”。为什么“近邻”胜过“远亲”?并非“远亲”不亲,而是不近,一有急事,远不及近邻援手之快;更何况邻居彼此常在一起,交往甚密,怎不你关照我,我帮助你,投桃报李,互利互惠。正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所言:“于善,民之望也。”由于有这层意思,以“邻”组词如“邻好”(睦邻友好);“邻和”(邻国与邻国相和好),都是得益于邻近而又友好相处之故。

    有一则《三尺巷》的故事(又称《六尺巷》),说的是北宋宰相王安石的家乡亲人,在建房时与邻家为了一尺半的房基发生争执,家人写信给王安石,想借宰相的权威迫使对方退让。王安石不愧是大家风范,他回以七言诗一首,云“千里捎书仅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家人读后惭愧万分,即将墙基让出一尺半。邻家得知后,也让出了一尺半,原先的“三尺巷”就成了六尺宽的巷子。(笔者注:“三尺巷”佳话有五六个版本,本文仅选其一,其他略过。)

    可是,有个成语叫“以邻为壑”,语出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禹以四海为壑,今吾子以邻国为壑。”意思是把邻国当作排泄洪水的大坑,后来拿它比喻把困难或灾害转嫁给别人。

    唉,做事做到“以邻为壑”的地步,邻里之间哪里还有半点“亲密”之喻呀!

 

        附:打油诗《读“让”》

 

《礼·曲礼》:“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。”《字汇》:“先人后己谓之让。”笔者以为,邻里之间当以礼让为先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心堵源于一堵墙,造房欲进尺半长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相公回复诗四行,家人读信愧难当。

          近邻本应互谦让,各退一步又何妨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三尺巷成六尺弄,千古佳话万古扬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41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