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金余一的博客

往日事,今日情,总想做点事情;说的文,解的字,岂敢卖弄文字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 
 

〖趣读汉字〗 “古”与“今”  

2017-02-23 12:34:14|  分类: 趣读汉字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〖趣读汉字〗

     “古”与“今”(反义字)

              〖趣读汉字〗  “古”与“今” - jindeshen2007 - 金余一的博客 甲骨文“古”  〖趣读汉字〗  “古”与“今” - jindeshen2007 - 金余一的博客小篆“古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〖趣读汉字〗  “古”与“今” - jindeshen2007 - 金余一的博客甲骨文“今”〖趣读汉字〗  “古”与“今” - jindeshen2007 - 金余一的博客小篆“今”

 

    苏东坡曾经说过:“古今之事,非知之难,言之亦难。”(语出《乞相度开石门河状》)大智慧者尚觉难言,我等平庸之辈岂敢说古论今!笔者之《“古”与“今”》,只是讲点有关“古”“今”二字的趣事而已。

    历史是从古到今。于是,本文先说“古”,然后论“今”。

《说文》曰:“古,故也。从十、口。识前言者也。”徐铉对“识前言”作注云:“十口所传,是前言也。”段玉裁亦言:“识前言者口也,至于‘十’则展转因袭。”

对于久远的历史事件,因无文字可考,史书所记往往加上“相传”二字,正表明史学家治史之严谨。史学家有“三古”之说。何谓“三古”?《玉篇》云:“古,久之言也。伏羲为上古,文王为中古,孔子为后古。”

    至于“古”字“从十、口”,许慎以为是会意,即口口相传。但是,饶炯在他的《说文解字部首订》中却有独到之见:“(古)当云从十,口声。十下说数之具,古篆从十,即谓其事已成而时已去,本对今为义,犹言久也,遂寄音于久而从口声。缘古人读口为苦,世人不解古音,而误以口为意。”此说一出,“古”竟是“十分之苦”也——昔有大禹治水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,足见古代的领导何等辛苦。

    然而,在甲骨文“〖趣读汉字〗  “古”与“今” - jindeshen2007 - 金余一的博客 ”的面前,造字意图则明白无误地显现出来,口中传下来的、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久远之事,则为古史。

故,笔者赞成“古”的造字法是会意。于是,敝人作“打油诗”一首。诗云:远古之时无文字,口口相传靠记忆。一传十而十传百,古事展转成故事。

     “今”与“古”乃相对而言的。但,“今”字通常作“现在”解。《说文》曰:“今,是时也。”段玉裁说:“今者对古之称。古不一其时,今亦不一其时也。云是时者,如言目前。则目前为今,目前已上皆古。如言赵宋,则赵宋为今,赵宋已上为古。如言魏晋,则魏晋为今,魏晋已上为古。”古,始于何时;今,止于何日,那是无法界定的。故,《圆觉经》有偈语唱道:“无起无灭,无去来今。”

    历史是条长河,人生犹如朝露。然而,人生再短暂,多少总有点痕迹。至于能留下什么痕迹,那就要看各人的作为了。笔者觉得,当然得留点光鲜的为好;但愿别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。为此,特引用明代冯梦龙的两句话作结:“劝君莫作亏心事,古往今来放过谁。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修改于2017年2月23日)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98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