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金余一的博客

往日事,今日情,总想做点事情;说的文,解的字,岂敢卖弄文字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 
 

【趣说汉字】 “認”而不“識”  

2016-10-26 09:39:39|  分类: 文字趣谈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【趣说汉字】

“認”而不“識”

 

             【趣说汉字】  “認”而不“識” - jindeshen2007 - 金余一的博客小篆“認”   【趣说汉字】  “認”而不“識” - jindeshen2007 - 金余一的博客小篆“識”

 

    老子曰:“知不知,上;不知知,病。”(筆者注:知道還以為並不是全知道,最好;不知道裝作知道,不好。)

    孔子亦云:“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”

    筆者小時候讀私塾,從識字開始。現在看來,那時只不過是“認字”而已,遠非“識字”。此話怎講?“認而不識”——認得未必懂得。就拿“認”、“識”二字來說吧,塾師教後,筆者很快記住了它倆的讀音,這就算認得了;至於它們的本義是什麼、引申義有多少,幾乎一無所知。即使到了今天,讓筆者分別解釋“認”與“識”,恐怕也是難道其詳呢!

    《說文》曰:“識,常也。一曰知也。言戠(zhī)聲。先提第一個問題,“戠”是啥意思?許慎曰:“戠,闕。戈,音。”所謂“闕”,即“闕如”也,謂可缺而不可言。它是訓詁學的一個術語,表示對字的形、音、義不了解,因而付諸闕如。由此可見,“字聖”許慎乃“不知為不知”之真君子也。後來,經過許多文字學家的大量考證,終於弄明白:“戠”原來是“識”或“幟”的古字(這個問題後面會說到)。

再來談談“識”之義怎會是“常也”?段玉裁注“‘常’當為‘意’字之誤也。草書‘常’、‘意’相似。六朝以草寫書,迨草變真,訛誤往往如此。意者,志也;志者,心所之也。意與志,志與識(音zhī)古皆通用。心之所存謂之意。”

    我們到名山大川遊覽,會看到許多古人的碑刻,落款大都為“某某某識”,其實就是“某某某志”或“某某某記”的意思。另有“款識”一詞,多為青銅器上的銘文。《史記·孝武本紀》:“鼎文鏤無款識”。韋昭曰:“款,刻也。”顏師古曰:“識,記也。”楊慎曰:“三代鐘鼎文,隱起而凸曰款,以象陽;中陷而凹曰識,以象陰。”此兩“識”,都讀zhì。

    有一則成語叫“博聞強識”,語出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博聞彊識而讓,敦善行而不怠,謂之君子。”這裏的“識”也讀zhì,乃“記憶”之義。“博聞強識”意為見聞廣博,記憶力強。

    “識(zhì)”又通“幟(幟)”,就是作為圖騰、族徽、標誌等的旗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司常》云:“王建太常,諸侯建旂。”這裏的“太常”則為旌旗名。於是,我們再來看看許慎的“識,常也”這一解釋,正是指的古旗幟名。段玉裁的“常當為意”之說,不無道理;但,說許慎是“訛誤”,未免太武斷了吧。

    “識”讀shí時,解釋為“認識”“知道”“知識”“見識”等。有“至識”、“迷識”之分。《揚子·法言》有曰:“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,至識也。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,迷識也。”

    有個詞叫“識荊”,那可是大有來頭的。語出李白《與韓荊州書》:“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:‘生不用封萬戶侯,但願一識韓荊州。’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!”韓荊州,名朝宗,當時為荊州長史。後人以“識荊”作為初次相識的敬辭。

    綜上所述,“識”字,認得不難,弄懂其義實非易事也!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33)| 评论(5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