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金余一的博客

往日事,今日情,总想做点事情;说的文,解的字,岂敢卖弄文字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 
 

〖汉字杂谈〗高“山”流“水”盼知音  

2014-04-13 13:20:31|  分类: 文字趣谈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〖汉字杂谈〗

高“山”流“水”盼知音

〖汉字杂谈〗高“山”流“水”盼知音 - jindeshen2007 - 狂者余一的博客

 

〖汉字杂谈〗高“山”流“水”盼知音 - jindeshen2007 - 狂者余一的博客

 

      

“山”,是如此的稳固;“水”,是那样的灵动。它俩是典型的象形字,观其形,则其义显现。然而,“山”、“水”二字的释义,古今有很大差异。

先说“山”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第5版):地面上由土、石形成的高耸的部分。《辞海》(2009版):陆地表面高度较大、坡度较陡的隆起地貌,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。从这两部权威词书的注释看,山是高出地表的、通常是带尖儿(峰)的、有的上面有石块的地貌。

古人咋说的?这里选用几例:许慎《说文解字》:“山,宣也,宣气散生万物,有石而高。”(有人认为“气散”应为“散气”)东汉刘熙《释名》:“山,产也,产生物也。”韦昭《国语》注:“山河所以宣地气而出财用。”古人释“山”,那可是看到了“山”的实质——“散气”、“产物”。汉初编著的《尔雅》,有这样的一段文字:“凡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,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,出铁之山三千六百有九。”你瞧,矿藏家底记载得一清二楚。

再说“水”。《现汉》有六个义项,《辞海》多达十个义项,不谓不详。但,它们的地第一义项都是自然科学概念: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,化学式H2O,无色、无味、无臭的液体……然后才解说到“河流”、“江湖河海洋的总称”等。

古人释“水”尽管没那么“科学”,但充满了人文气息,闪耀着智慧之光。许慎曰:“水,准也。象众水并流,中有微阳之气也。”《释名》曰:“水,准也。准,平也。天下莫平于水,故匠人建国必水地。”《部首订》云:“水篆象众水并流。中象深处波涛平易,浑然流行之形。两旁象浅处,波涛汹涌,时断时连之形。”务请注意,“建国必水地”即唯有活水之地,才是人群宜居之处,此语至关重要啊。

上述释“山”、释“水”,两相对照,古今差异之大令我感触颇多。我以为,今释貌似“科学”,其实认识浅薄,最大的败笔在于撇开了人与自然的关系,真是大失“水准”。

孔子曰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”有好山好水,才会形成大气走廊,才能造就适合万物生长的良性环境。可是,今人不识“金镶玉”,竟将天赐之宝山善水胡乱糟蹋,怎不令人扼腕叹息!故,本文以《高“山”流“水”盼知音》为题,呼吁全社会的“知音之士”行动起来,为使“天更蓝、山更青、水更绿”而尽一份心,出一份力吧!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50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