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金余一的博客

往日事,今日情,总想做点事情;说的文,解的字,岂敢卖弄文字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 
 

〖汉字杂谈〗“部首”的形音义(四)  

2014-02-11 15:20:22|  分类: 文字趣谈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 〖汉字杂谈〗

“部首”的形音义(四)

现今通行的二百零一“部首”,以独体字居多,形音义兼具,部属之字则能大致辨别其类,领会其意。但,也有一些乍看上去只是起首笔画而已,至于它是什么读音,表示什么意思,今人多有不识,或以简化字注音释义,势必与先民造字的原本意图相去甚远。

为正本清源,以利于弄懂造字之本义,笔者以《“部首”的形音义》为题,从文字学大师著作中抄录部分解释部首的形音义的精彩内容,与诸文友分享。

 第七组:“幺”;“糹(纟)”。

“幺”(小篆字形像个小葫芦),读音yāo。许慎曰:“幺,小也。象子初生之形。”《义证》云:“重厶为幺。幺象月昧也,亦象子初成之形”。王筠引《集韵》语:“(幺)象子初生之形也……则成胎三四月时,其体已备,但在胞中,四体不能展布,故象其拳曲而作幺也。”徐灏云:“凡物之小者皆谓之幺,因之子初生亦曰幺也。”

“幺”部最具代表性的字是“幼”,其本义“少也”。徐灏解释:“幼从力从幺,言其力微也。”幼小之人,其力单薄,实属正常。请注意:有人以为,“幺”部字与“丝线”之类事物相关。不然。所以接下来谈“糹(纟)”。

“糹(纟)”,俗称“绞丝旁”,读音mī。许慎曰:“糸,细丝也。象束丝之形。”段玉裁云:“丝者,蚕所吐也。细者,微也,细丝曰糸”。那么,“糸”有多细?徐锴云:“一蚕所吐为忽,十忽为丝。糸,五忽也。”由此看来,“糸”只有半丝。

“糹(纟)”部是大部,现通行的《说文解字》版本收文248,新附字9个,约占全书的四十分之一。其部首字与丝、绳、丝棉麻等纺织品以及色彩有关。我国古代丝织品领先世界,故“糹(纟)”部众多。

第八组:“攴 攵”;“殳”。

“攴(攵)”,有人称“攵”叫“反文旁”,余一以为,非也。读音pō。许慎曰:“攴,小击也。从又,卜声。”林义光《文源》云:“(攴)象手有所持形,犹治事之意。”

有人以为,“攴”作部首时,可以表示和敲、打、击等手的动作及干、做等行为动作有关的事物。此说不当。徐灏云:“从攴之字多非击义。攴训小击,理有难过,且条枚之枚、细微之微皆从攴,其非取义于击更可知。疑本象手有所执持之形,故凡举手作事皆从之,因用为扑击字耳。”表示敲、打、击等义的字当在“殳”部。

“殳”:读音shū。许慎曰:“殳,以杖殊人也。《周礼》:殳以积竹,八觚(‘觚’作棱角解),长丈二尺,建于兵车,旅责以先驱。”《金文诂林》云:“殳之为器,其柄曲,其头尖,盖捶物之器也。”

以“殳”作部首之字可以表示和敲打、打击有关的事物。如“殴”者,本义即为“捶击也”。

笔者注:繁体“击”写作“撃”,《说文》将它划在“手”部,释曰“攴也”。这就容易造成“攴”“殳”字义之混淆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77)| 评论(5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