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金余一的博客

往日事,今日情,总想做点事情;说的文,解的字,岂敢卖弄文字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 
 

夏天·伏天·秋天  

2013-08-01 10:19:16|  分类: 词书指疵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夏天·伏天·秋天

今天是“中伏”的第十天,也就是说,今年的“三伏天”刚过掉一半。

多数人以为,“伏天”是夏天最热的时间段。其实,这个概念是不确切的。我国的农历将一年划分为春(1-3月)、夏(4-6月)、秋(7-9月)、冬(10-12月)四季;而最热的“伏天”,大部分在夏季,小部分在秋季。

“伏天”这个称谓始于秦德公。《史记·秦本记》曰:“秦德公二年初伏。”《注》云:“六月三伏之节,始自秦德公,周时无伏。”《尔雅·释名》曰:“伏者,金气伏藏之日也。金畏火,故三伏皆庚。四气代谢,皆以相生。至立秋以金代火,故庚日必伏。”《注》云:“夏至后三庚为初伏,第四庚为中伏,立秋后初庚为末伏。”这就是说,“伏天”分“初伏”(亦称“头伏”)、“中伏”(亦称“二伏”)、“末伏”(亦称“三伏”)。“初伏”和“末伏”都是十天;“中伏”有的年份是十天,有的年份是二十天。今年的“中伏”就有二十天(从阳历7月23日至8月11日)。今年要到8月21日(农历七月十五)才能出伏。唉,“伏天”尚有一半,还得热上好一阵子呢。

前些日子,在“字虫”大博中读到王中原先生写的《〈辞海〉的“高温不让三伏天”值得推敲》一文,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,于是也认认真真地翻看起《辞海》的相关条目,果然,该部分确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。

下面,我举一例加以说明。如“伏日”条,注①:“亦称‘伏天’或‘三伏’。初伏(头伏)、中伏(二伏)、末伏(三伏)的总称。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。自入伏至出伏相当于阳历7月中旬至8月下旬,正是中国夏季最热时期。中伏、末伏,温度尤高,有‘热在中伏’的说法。”请注意,这段文字前半部明明说“末伏”是在立秋后(有十天时间);可后面竟说“(伏日)正是中国夏季最热时期”,岂不自相矛盾!

我的岳母大人生前常常用民谚开导晚辈。关于“伏天”的问题,她老人家说得相当精彩:“秋天十日伏,伏天十日秋。”别看只有十个字,这句话完全可以概括本人的这篇拙文,真可谓“一言以蔽之”!

附:

《辞海》的“高温不让三伏天”值得推敲

 王中原

        《辞海》五卷本“立秋”条曰:“立秋后,暖湿空气开始减弱东退,北方冷空气可南下到江淮流域,气温开始下降,炎热天气有所缓和。但少数暖湿空气特强年份,盘踞原地不退,高温不让三伏天,俗称‘秋老虎’。”

        它说“立秋后……高温不让三伏天”,就意味着立秋后不是三伏天。这是不对的。

        它的“三伏”条曰:“即初伏、中伏、末伏。一年中最热的时候。《初学记》卷四引《阴阳书》:‘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,第四庚为中伏,立秋后初庚为后伏,谓之三伏。’……亦指末伏。”(中伏有的年份是十天,有的年份是二十天。因为立秋后的初庚有时是夏至后的第五庚,有时是夏至后的第六庚。)

        这就很清楚地说明,立秋后至少有十天属于三伏之内。说“立秋后……高温不让三伏天”是不对的。

(2013-06-11)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92)| 评论(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