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趣读汉字》
“猜”,请你猜一猜(猜想篇)
小篆“猜”
先哲造字后人解,其实有些是在猜。试问猜字为何意?很难将它说明白。
《说文》曰:“猜,恨贼也。从犬,青声。”许慎的这个解释,本身就让人很费猜思。其一,“猜”怎么是“恨贼”?其二,“猜”为什么“从犬”?
“猜,恨贼也”是什么意思?译成白话大致是说:“猜”是指因嫉恨而残害别人。《左传·僖公九年》:“送往事居,耦俱无猜。”《扬子·方言》云:“猜,恨也。” [ 笔者注:“耦俱无猜”意为“两无猜恨”。] 王筠《句读》云:“许君为恨不足尽猜之情,故申之以贼,为其必有所贼害也。”如果说这是“猜”的本义的话,现在这个意思已经消失。
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夫子从君,而守臣丧邑,虽吾子亦有猜焉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(猜)疑也,惧也。”
“猜”解作“疑”,表明是一种心理活动。那么,这个字为什么“从犬”?徐锴《系传》云:“犬性多猜。”《康熙字典》注:“(猜)字从犬,如狡狯狂猛之类,本以言犬,移以言人。” 段玉裁云:“(猜)恨贼也。本谓犬,假借之谓人。”照此说来,“猜”最初是“言犬”的。
读了以上这些解释,总觉得还未拂去围绕在“猜”字上的疑云。于是,笔者斗胆也来猜它一猜:所谓“从犬”即“本以言犬”,不可以从狭义理解,而应从广义上去思考。众所周知,犬科动物中有“狐”者,其性最易生疑,这就有了“狐疑”一语。以狐多疑之性而喻人,“猜”字则有了“疑心”“嫌疑”之义。
“猜”的另一义是“猜想”“推测”。有“猜度”一词,意为猜测揣度。《红楼梦》第三十四回:“薛大哥从来不是这样,你们别混猜度。”再如“猜详”一词,意为猜测审察。茅盾《野蔷薇·创造》:“台灯的古铜座上,有一对小小的展翅作势的鸽子,侧着头,似乎在猜详杂志封面的一行题字:《妇女与政治》。”
还有两种游戏与“猜”相关。一是“猜拳”,即饮酒时助兴的游戏,猜三画五,吆五喝六,笔者不喜欢。另一个游戏是“猜谜”,它既富有知识性,又很有趣味性,笔者特别喜欢。
下面,向诸位读者说两则制灯谜、猜灯谜的故事。
(一)
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,元宵闹花灯十天。于是,猜灯谜的活动非常兴盛,制谜的高手也随之不断涌现。
某年正月初五,南京城为筹备元宵灯会,特邀张王李赵四位高手相聚制谜。主持制谜活动的是位老学究魏南生(人家就是为出难题而生的)。他要求四大高手各制动物谜一则,谜面限四句,每句限四字,句首要依次嵌进“坐、立、行、卧”四字。
张先生打头阵:
坐也是坐,立也是坐,行也是坐,卧也是坐。
王先生紧跟上:
坐也是立,立也是立,行也是立,卧也是立。
李先生挨着来:
坐也是行,立也是行,行也是行,卧也是行。
赵先生压阵脚:
坐也是卧,立也是卧,行也是卧,卧也是卧。
“高,高,高,实在是高!”魏老夫子叫好连连:“我魏南生今天未能难住各位先生。”
(谜底依次是:蛙、马、鱼、蛇)
(二)
乾隆年间,某年元宵佳节,皇帝老儿兴致勃勃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前去观灯。看到高兴之时,乾隆令大臣们以写对联的形式来猜谜语。由于此事来的突然,众大臣一时手足无措。纪晓岚毕竟是“大清第一才子”,他略思片刻,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:
黑不是,白不是,红黄更不是,和狐狼猫狗仿佛,既非家畜,又非野兽;
诗不是,词不是,论语也不是,对东西南北模糊,虽为短品,也是妙文。
乾隆皇帝摇头晃脑想不出,众位大臣抓耳挠腮无答案,最后还是由纪晓岚自己来揭谜底:猜谜。
这则谜语的答案怎么会是“猜谜”二字呢?原来,这副对联是在解析“猜”、“谜”二字。
上联用的是析字法:
“猜”从犬,青声。前半段“黑不是,白不是,红黄更不是”,那应该是“青”色了;“和狐狼猫狗仿佛”,是说“猜”这个字隶属“犬”部,其实它“既非家畜,又非野兽”。
下联则是趣谈“谜”字:
前半段“诗不是,词不是,论语也不是”,只剩下“言”,即“讠”旁;后半段“对东西南北模糊”,那就成了“迷”;最后八个字“虽为短品,也是妙文”特别传神——“谜”面虽然简短,却是费尽心思,当属“妙文”。
(修改于2017年7月15日)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