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金余一的博客

往日事,今日情,总想做点事情;说的文,解的字,岂敢卖弄文字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 
 

人生乐事惟读书  

2014-04-04 11:52:12|  分类: 茶余饭后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人生乐事惟读书

本周二(4月1日)下午,我应邀与上海老年大学“纪实写作班”的学友们来了一次“互动”,以《读书与写作》为题,任由本人东拉西扯,足足谈了两课时(本文则是这次演讲的一小部分)。

我一直认为:读书是写作的基石,写作是读书的升华。凡写作之人,不下苦功读书肯定是不行的。

有人说,“刻苦读书”是苦事,吃足苦头何苦来?我觉得,这里面有一个“苦乐观”问题。以我个人的体会,读书应是人生一大乐事。读前人写的书,尤其是贤者、哲人之书,不仅可以学到知识,而且可从中学到做人处世的道理,可以使自己少走许多弯路……有如此之多的好处,怎么不是一件快乐之事呢!

诚然,要做到“懂得”、“学会”,那是要下功夫的,这当然是一件“苦事”。要使读书这件“苦事”变成“乐事”,关键在于不断激发求知的欲望。“求知欲”哪里来?我以为,凡事都应问个“为什么”、“怎会这样”,带着好奇心去读书;在书本中找到答案后,你定有“原来如此”的感悟,就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。当“怎会这样”转换成“原来如此”的过程一多,就不再觉得“苦”了。试举三例以说明。

日前,我写了一篇题为《“卜”,龟裂之声》的博文。我曾产生过“‘卜’的形、声、义怎会这样”的古怪念头,于是去翻阅文字学家的著作,终于在蒋人傑先生著《说文解字集注》找到令我相当满意的答案。该书引清人吴夌云《小学说》之言:“古者有事问龟,则契其腹背之高处,以火灼之,其声卜则有兆以告我矣。其兆或纵或横,作卜以象其形,而音则如其声。”原来,火灼龟裂之纹“象其形”,龟裂之音“如其声”,问龟有兆即其义——“卜”之形声义顿时明了,岂不乐哉。

成语有“逃之夭夭”,原出《诗经·国风·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”《辞海》称“夭夭”为“形容茂盛而艳丽”。显然,“桃之夭夭”是形容桃花开得茂盛,色彩艳丽。不知怎么搞的,“桃之夭夭”后来竟演变成了“逃之夭夭”,真让人有莫名其妙之感。后来读《醒世恒言》,其中言道:“两个商量出一条计策来,俟夜静更深,将店中资本席卷,双双的逃之夭夭,不知去向。”噢,作者改“桃之夭夭”为“逃之夭夭”,作嘲讽用,乃诙谐也。在会心一笑之时,不免为之叫绝。

我还讲了个“韩愈咏李”的故事。韩愈在《李花赠张十一署》一诗开头写道:“江陵城西二月尾,花不见桃惟见李。”我曾对“花不见桃惟见李”之句大惑不解。后来读到王安石、杨万里等就此句所发表的议论,这才大悟:此句着力于桃李之花在夜幕中反光的差异,足见韩愈夜晚赏花,观察入微。如此惊人妙语,怎不叹为观止!

从某种程度上说,人的“求知欲”往往是从“好奇心”开始的。我觉得,一个人不管是少年时、中年时,还是晚年时,都是有“好奇心”的;“好奇心”正是求知的强大动力。

西汉文学家 刘向有句名言:“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学,如秉烛之明。”读书可使人心明眼亮,世间有如此好事,我等何乐而不为呀!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57)| 评论(8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